原标题:青岛市民自建博物馆 留住逐步失传的活字印刷 齐鲁网青岛3月4日讯(记者 孙志文) 早在北宋时期,中国人就发明晰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带来了印刷史上一次巨大的技
齐鲁网青岛3月4日讯(记者 孙志文) 早在北宋时期,中国人就发明晰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带来了印刷史上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时刻阅历千年,工业化机器出产逐步代替了低效率的活字印刷,这门老手工也随之成为小众文明,被回忆封存。
在青岛,有这样一家博物馆,这儿保藏了近万个活字模、十几套最原始的活字排版东西和数台古玩等级的字模铸造机,从铸字、选字,到排版、印刷, 陈旧的活字印刷工艺在这儿被完美“记载”,照实“回放”。3月3日,记者专程来这了这家坐落南京路的活字印刷博物馆,“回到曩昔”,体会原始。
博物馆的主人叫阮同民,本年34岁。他出生于印刷世家,父亲和叔叔都运营过印刷作坊,从小和印刷术“打交道”的他关于印刷分外入神。出于对活字印刷的热心,2013年,他几经周折淘来近万个字模和数台古玩等级的印刷机、字模铸造机,在南京路上建起了一家活字印刷博物馆,一边制造手工印刷制品保持日常开支,一边向市民供给活字印刷体会服务。
活字印刷从前占有了印刷商场的多半江山,也是中国民间传统文明的精华地点,但现在却已成为小众文明,徜徉在消失边际。“开博物馆就为了留住传统,让现在的人们了解陈旧的活字印刷”,阮同民说。
谈天的过程中,阮同民向记者展现了活字印刷的工艺流程首要他在近万个字模中选择需求的字;选择完字模,阮同民开端在特制的模具中“排版”,他将一个个选择好的字模规整的摆放在模具中,并用铅块固定;之后,在排版好的字模上涂墨水,夹上宣纸,用碾子在宣纸上碾压,让墨水附着在纸上;重复碾压几回,一页活字印刷的唐诗就完成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落日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方正的字体,规整的排版,幽香的油墨滋味诗的一句一行都透露着前史的气味。
在阮同民的活字印刷博物馆里,处处都是传统滋味十足的老东西,它们大多是建国前后的产品,有五六十年的前史。阮同民和记者说,因为活字印刷早已退出前史舞台,有关活字印刷的东西在市面上也分外罕见,所以这些东西搜集起来就特别困难。“这是建国初期制造的铸字模模具,将铅水注入凹槽里,就能铸造出字模。这一套模具是我从济南的一个老印刷厂里淘来的,6000多个字模保存无缺,其时费了好大得劲才把它从济南运回青岛”,谈起一套铸字模具,阮同民兴味盎然。
除了活字印刷,阮同民还保藏了好几台凸版印刷机,平常,他使用这几台机器制造一些手工印刷制品,卖给他人保持博物馆的日常开支。
关于将来,阮同民有许多计划,“最主要的便是把活字印刷这门手工传承下去,最起码让现在的年轻人别往了这个传统”。接下来他计划把自己的活字印刷博物馆打造成青岛的一个文明符号,让更多人了解印刷文明。(齐鲁网记者 孙志文拍摄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