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金顶大街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都从事公路维护作业,在日复一日地维护中,他们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与公路结下不解之缘,用实际行动饯别着公路人的初心任务。
“这是我爷爷李光久。”面临来访的记者,怒江公路局机械化维护和应急中心员工李铜华拿出一本泛黄的相册,指着其间一张旧相片说,“咱们一家三代都是公路人,爷爷修路、父亲养路、我护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公路站叫“道班”。1958年李光久参加作业时,就在大理州下关公路办理段,直到1986年从道班班长方位上退休,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第一代公路人。
在李光久回想中,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立时,全州没有一条公路,仅有600多公里的人马驿道,怒江各族群众被禁闭在深山峡谷里,与世隔绝,直到1956年8月瓦(窑)贡(山)公路正式开工新建、1976年6月全线竣工,才完毕了怒江没有公路的前史。路尽管通了,但满是泥巴路、砂石路,每逢旱季,路面总是泥泞不堪,车辆行进非常困难,随时需求整理和添补。
受制于其时条件,和李光久相同的修路工人巡护公路全赖双脚,一趟下来就要耗掉大半天时刻,管养线路较长的往往需求三四天,手推车、铁锹、扫帚、簸箕等是道班人的“悉数家当”。
“爷爷的任务是坚持路途疏通,让咱们开高兴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小时候的李铜华常常听爷爷讲修路人的作业,“那时爷爷首要做的是铺设路面的作业,哪里有坑,就先用砂石将坑填好,再用铁锹铲平、压实,一天下来,全身没有一处是洁净的。”
李铜华回想,小时候,由于没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每逢想爷爷时,父亲就会带着他沿爷爷维护的路段一路找过去,“尽管很辛苦,但见了面,一家人都很高兴。”
28年的据守,修路从未连续。不管刮风下雨,李光久每天都要来回走五六十里路到管养路段巡护,以路为业、以站为家,像银桦相同扎根一线,用芳华年华和勤劳汗水维护着脚下的路。这一切,早已烙在李铜华脑海里,一颗爱路护路的种子也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悄然生根,发芽。
1962年,接过爷爷李光久手中的接力棒,李铜华的父亲李桥星扛起铁锨、洋镐,入职到大理州剑川公路办理段,成为一名公路维护工人,直至1988年兰坪县公路办理段建立,才回到家园继续从事养路作业。
由于酷爱,更由于责任使然,参加作业以来,李桥星简直全年无休,每年岁除,别人家都在贴春联、放鞭炮,而他仍在巡护路上。“爸爸作业时我在上学,我作业后,又终年在外跑,一年下来,父子俩都说不上几句话。”李铜华神态黯然。
跟着公路维护配备提档晋级,从前让李桥星操作自若的独轮车、小型翻斗车也换成了手扶拖拉机、翻斗拖拉机,人作业业逐步被机械代替,“道班”随之退出前史舞台。
尽管父子间的沟通不多,但父亲这辈子在李铜华心中,是一位专心静心干事,毫无怨言地据守在岗位上,且一干就是35年的人。
1997年,李桥星荣耀退休,他穿过的橙色作业服,被洗得干洁净净挂在家中,衣服背面,“云南公路”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似乎诉说着主人用芳华和汗水为公路作业斗争过的无悔人生。
爷爷李光久、父亲李桥星两代人参加并见证了兰坪县甚至全州公路的建造和展开变迁。2000年,从小潜移默化祖辈、父辈对公路怀有特别情结的李铜华通过招录,成为兰坪公路办理段的一名员工,继续为来往驾乘人员保驾护航。
由于这份作业,李铜华养成了重视天气预报的习气,每逢刮风下雨,都要特别留心自然灾害易发区域,有时还冒雨前往现场,实地检查路况。在路上的时刻久了,路便在他心中扎了根。不仅如此,每座桥,每块路标,每个弯子,他都了然于心。
由于作业认线年,李铜华被调到怒江公路局机械化维护和应急中心从事路途应急、灾毁抢修、桥梁架起等作业,凭仗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逐步生长为单位事务斥候,屡次获“先进作业者”荣誉称号。
“作业谨慎”“勤勤恳恳”“勇于担任”是搭档对李铜华的赞誉。在他们眼中,李铜华总是无怨无悔扎根公路维护作业,不曾有一点点松懈。
搭档阿福军记住,2020年5月,因继续强降雨,形成贡山县境内多地产生泥石流、滑坡、路基路面损毁等自然灾害,独龙江公路全线中止,导致很多游客和车辆停留。接到任务后,中心全体人员和武警官兵等组成救援力气,第一时刻赶赴现场。那几天,李铜华一向据守在一线,与救援人员展开抢险救援作业,穿越受灾路段收集数据信息。终究,在全体人员的通力协作下,救援“生命线”被抢通,停留人员和车辆得以安全返程。“每次抢险救援,他总是冲在最前面。”阿福军慨叹。
大路之行数风流,小康路畅惠民生。尽管爷爷和父亲已驾鹤西去,但李铜华说,他们的教训,犹在耳畔。
李铜华说,每逢看见自己看护的一条条公路疏通时,就感到无比骄傲。“咱们一家三代,就这样走着互相走过的路,尽管身处的年代不同,但任务却是相同的。这份归于公路的荣耀,有咱们一家三代的汗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达试听节目许可证:1253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