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display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公司名称:爱游戏体育app官方登录

手机号码:13931688144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小区45号-3

运城城市文化提升世界能见度

发布日期:2024-09-28 10:13:07

  近日,“2022中国品牌出海优秀案例”在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中国品牌文化发展论坛”上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国内主流媒体首次征集、评选并发布的相关优秀案例。

  “山西运城”在30个品牌中脱颖而出,与中石油、中国联通等其他9个品牌共同获此殊荣。

  新时代,运城传承弘扬历史背景和文化,挖掘文化IP价值,创新丰富传播载体,获得东盟时报社、德国《欧华之声》等海外媒体的关注。

  近年来,我市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蒸蒸日上、文旅融合异彩纷呈,河东大地锦绣斑斓,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运城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沉淀出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财富。让世界看见运城,也从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开始。

  近年来,我市通过提升改造、新建等多种方式,扩容建设了一批能承载运城民间传统文化的文化场馆,由此形成了具备文化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022年12月26日,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精心打造的第五届山西文博会运城展馆线上开展,运城展馆主要展示运城重点文化旅游工程主题展、运城文化旅游体制改革主题展、运城文艺精品创作主题展、重点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品展等4个展区,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水平发展的工作成绩,全面反映我市深入挖掘以关公忠义文化、尧舜德孝文化、池盐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关公故里、好运之城”城市品牌,助推运城文化建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书写运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此次线上展馆的上线,不仅打开了全新的文化事业展示窗口,更让我们可以从中一窥我市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

  坐落于盐池北岸卧云岗的池神庙,是河东盐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全国唯一祭祀“盐池之神”的庙宇,也是历代帝王朝拜池神必到之处。

  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以池神庙为依托,占地515亩,总投资约3.5亿元,由盐湖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同时,该园也是我市“1311”重大工程项目,是盐湖生态保护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中禁门北和池神庙南两处历史文化广场,保护性修缮池神庙三大殿,复建池神庙原有规制的所有建筑等工程。

  池神庙升级成为“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最大亮点就是新增占地4000平方米的河东池盐博物馆、占地1000平方米的河东故事展示厅和占地500平方米的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

  如今的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河东池盐博物馆与池神庙南北广场交相辉映,簇拥着修缮一新的池神庙。园内珍贵的文物实物、翔实的史料文图、生动的场景视频、逼真的复原景观,都大大增强了文物的吸引力和美誉度,园区文化探寻、科普教育、研学旅游等综合旅游功能不断被拓展,池盐元素的工美、文创和数字化体验产品都得到积极开发,全新的园区进一步擦亮池盐文化这一“金字招牌”,助推盐湖焕发出新的更大生机和活力。

  在河东池盐博物馆内,专为河东盐池而造的“盬”字巨幅艺术造型惊艳绝伦,打开了人们池盐历史之旅的大门,游客可以在“瑞盐天成”展厅里了解运城盐池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在“供食华夏”“国之大宝”展厅里,感知池盐在历史上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盐务专城”展厅里,更深入地体会从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河东盐池管理方式上的变化以及制盐工艺的改进;在“盐化时代”“世纪之约”展厅里,感受新时代“退盐还湖”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决心……

  在这个池盐文化的新型空间内,与池盐文化交相辉映的,是河东大地几千年来积淀的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更是跨越时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河东历史文化展示中心作为全新建设的展示河东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去年9月20日试运营以来,游客参观热情十分高涨。

  “这里最早叫中国”,入口处大屏幕上闪过的一行字幕,展现了该展示中心的格局与基调。这里汇聚了“华夏始祖”“中原霸主”“文旗武旌”“砥柱中流”“鸾翔凤集”“变革先驱”六大板块,运用多媒体及数字化技术,通过声、电、光、影及互动元素等多种展陈方式,生动展示了运城的丰富历史与多样文化,再现了河东五千年历史发展的印记。

  置身该展示中心内,仿佛穿行于不同的历史空间,黄帝大战蚩尤、后稷稼穑、关羽英姿、黄河大铁牛置身黄河渡口等生动画面在这里不断上演。千百年间,古城的历史文化脉络一步步清晰可见,和合共生与包容万象的文化气韵在这里不断积淀。

  市民赵女士正在一处VR展示屏幕前摆出自己的蒲剧唱念姿势,这时屏幕上就自动生成了赵女士的蒲剧扮相。只见屏幕上赵女士穿着的粉色戏服上绣着精美的刺绣,妆容也十分贴合她的面部,着实有趣生动。

  “原来我扮成蒲剧里面的人物会是这个样子,我自己都觉得很漂亮,蒲剧我天天都在听,可体验蒲剧扮相还真的是第一次。”赵女士掩饰不住好奇与惊喜。

  华夏始祖展厅内,市民李先生正在仔细辨认投射在头顶上的图案形状,并跟身旁的孩子不断讲解运城的文化历史。

  “这个展馆的讲解方式很生动,让人置身于声画中,让我和孩子都对咱们运城的早期历史有了更丰富、形象的认识。而且这个展示的方式非常现代化,咱们在运城也有这么高大上的体验,真的很高兴。孩子对运城越了解,也会对运城的热爱越具体,越容易落到实处。”李先生兴奋地说。

  据悉,河东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还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功能布局,通过数实融合、数智赋能,做到信息化展示、差异化布展,让人们在此能触摸历史、读出文化。同时,还要继续做好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后续运营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具有运城特色的文化名片。

  硬件扩容的同时,我市注重挖掘文化IP价值,以关公IP为素材,巧妙运用关公这一中华民族代表性、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开发关公文化价值,并延伸转化为文艺作品、节庆活动、交流基地等,承载城市精神、传播城市形象。

  去年9月,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暨第33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举办。为了不断扩大关公文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从1990年起,运城市连续举办了33届关公文化旅游节。这一节庆活动早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展示运城形象的重要平台。

  在运城,追仰关公、探索关公文化IP的挖掘,连续举办的关公文化旅游节是重要起点。

  关公故里,好运之城。每一届的关公文化旅游节,都秉承复兴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传承的初心使命,精心组织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关公文化拥趸者,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的关公故里、一个包容自信的厚重河东,为关公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未来。

  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的平常街上,老少皆宜的沉浸式夜游表演“剑心书韵”“喜结连理”“勇杀恶霸”“义结桃园”等,将很多人并不熟知的青少年关公展现在游客面前;

  在“运城礼物”文创产品旗舰店里,绿衣红脸的Q版“关小爷”、神态奕奕的关公雕塑、关公文化书籍等文创产品,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关公文化、体验关公文化。

  夜晚的平常街,流光溢彩,舞动出美轮美奂的美景,彰显出运城的开放与包容、创新与活力。目前,平常街已成为集文化体验、艺术休闲、夜游购物等功能于一体,集合了夜演、夜食、夜娱、夜秀、夜景等功能的街区,着力打造关公信俗文化沉浸式夜游体验街区,展示运城“夜经济”和市场主体倍增成果,正让街区场景“活”起来,更让关公文化“活”起来。

  “给孩子买了一个关公的Q版人偶,让他知道英雄不止有奥特曼、超人,也想让他对咱们关老爷有个更具象的认识吧。”来平常街夜游的游客张先生向记者说道。

  关公IP的创新性发展,为平常街、关帝庙等景区带来全新盈利方式的同时,也为游客朋友带来了丰富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运城还以影视、动漫、游戏等年轻人喜爱的形式传播关公文化,结合忠义文化、关公形象以及运城典藏等多个主题进行关公文创产品研发,目前开发的产品达200余种。

  除此之外,运城以关公这一历史文化IP为素材,拍摄《The Promotion Video of Yuncheng Family Culture》,依托解州关帝庙、关公文化研究院等,与海外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关帝庙、关公文化协会和社团组织联合起来在全球持续推进关公文化交流基地建设,目前已经授牌在泰国、法国、菲律宾等国家、地区设立“关公文化交流基地”30家。

  我市还依托春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春节文化走出去”“外国人体验中国年”等活动,全面彰显城市温度,让外国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去年8月1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联合山西省网信办共同举办的2022“打卡中国·最美地标——你好,山西!”网络国际传播活动在运城市启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外国网红视频博主从万荣县出发,开启了一天的行程。从黄河文化雕塑博览园到沿黄美丽乡村再到岚山根·运城印象景区,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静谧的中式院落和靓丽村景给外国网红留下深刻印象。

  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期间,我市组织开展“追梦中华 品华夏文明”海外华文媒体行、“外国人说运城”等活动,依托“国际在线”“非凡十年城市展播推介”项目策划制作《非凡十年·Amazing Yuncheng》系列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反映城市精神,述说城市变化,展现城市品格,彰显文化自信。

  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作品扶持和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进,我市的文艺创作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也极大丰富了运城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市民的美好生活能见度得到不断提升。

  大鼓槌落,战场上马蹄疾飞而来;琵琶响起,关公营帐中谋略已定;二胡声扬,一场大战即将拉开……

  交响乐《关公颂》飘扬在国家大剧院的上空,该作品为关公这一形象插上了交响乐“翅膀”,以新时代的音乐审美和交响语汇,展示关公文化,讲述运城故事,也为全国观众奉上了一部精彩的文艺佳作。

  虽然戏曲中的关公戏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用音乐讲述关公故事的先例却并不多。运城市委宣传部、运城市音乐家协会推出大型民族交响乐《关公颂》,由运城市音乐家协会民族乐团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携手呈现。

  《关公颂》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演出民族交响乐《尧天舜日》《盐池劳作图》以及男高音独唱《黄河鼓手》、合唱《河东颂》;下半场演出琵琶大协奏曲第二号《关公》,协奏曲由《义结桃园》《勇冠三军》《夜读春秋》《忠贯日月》四个乐章与引子《赞》、尾声《颂》构成。

  该交响曲以“音乐雕像、琵琶琳琅,河东神韵、时代交响,民族精神、永世弘扬”为创作的中心思想,涵盖了关公立身、成功、辉煌、败亡的悲壮一生。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从引子到尾声,伴随着乐声的涌动,关公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立体,节目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在每个乐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设置了调性上的逻辑关系,连接顺畅。其中琵琶助奏、独奏、共奏的音乐符号被特别凸显出来,非常生动地表达了关公形象。

  和《关公颂》一样取得亮眼表现的,还有全国首创的鼓乐舞诗《大河之东》。这部《大河之东》,无论是在深圳大剧院、复旦大学获得空前成功,还是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时的一票难求,都在证明着这部精品文艺作品的强大魅力。

  该作品从中华第一鼓——“蘷鼓开天”拉开序幕,紧接着是展现远古时期后稷教民稼穑、先民树艺五谷的舞章“鼍鼓启农”,展现河东大地不断涌现出的强国兴晋的公子重耳、忠义凛然的武圣关公、开创盛世的秦王李世民等英雄的舞章“战鼓英雄”,展现河东鼓乐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的传承保护的舞章“花鼓传家”,展现新时代河东儿女奋发向前的舞章“年鼓闹春”及共筑中国梦的“尾声”。

  《大河之东》将河东地区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影响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名人故事,采用适宜舞台展现的鼓舞形式,演绎出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族根在河东,古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看运城”这一宏大文化主题。该作品采用单元体情景式舞章联袂结构,通过广征博采、兼收并蓄的混搭,鼓、乐、歌、舞、戏的融汇,进行现代舞台艺术理念的多维度立体呈现。

  身姿婀娜,面容俊秀,云髻轻挽,在鼓乐声中她们踏歌而舞、绿带飘飘,仿若永乐宫壁画中神采照人的玉女走出来一般。近日,舞台剧《永乐宫纪事》在山西大剧院上演,首次通过艺术形式再现了我国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历时10年的“永乐宫搬迁”。

  在现实与虚幻的交织演绎中,《永乐宫纪事》让一段岁月尘封的往事徐徐展开。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根治黄河水患,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三门峡水库开始兴建,而永乐宫所在的芮城县永乐镇正处于工程淹没区。

  舞台剧《永乐宫纪事》讲述了我国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永乐宫搬迁”的故事,在山西大剧院成功演出,目前该剧已和保利院线签订协议,将在全国巡演。

  与此同时,反映河东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藏古河东丛书》,全面展示了习视察山西重要讲线个河东历史人物和典故。坚持不懈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民间鼓乐《马拉鼓车》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大河之东》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曲艺节目《版筑魂》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翻译家杨铁军的诗歌翻译作品集《奥麦罗斯》(德里克·沃尔科特)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3部作品荣获2019至2021年度赵树理文学奖……

  去年11月6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盐湖区委宣传部承办,通过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官方抖音号推出的“戏剧惠民欢乐百姓”文化惠民网络直播活动在盐湖区陶村镇西纽村举行了首场直播,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现在能在手机上看上蒲剧,可比过去方便多了。而且现在蒲剧团还出了好多新戏,确实好!”西纽村村民王建胜乐开了花。

  蒲剧已诞生500余年,被称为梆子腔剧种鼻祖,历史辉煌。然而,随着市场变化,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青黄不接,我市大部分蒲剧团体陷入收入捉襟见肘、人才外流严重的窘境。

  2020年12月31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正式挂牌。这个新成立的“省字号”艺术院由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运城市蒲剧艺术研究所(即市蒲剧团)、运城市蒲剧教育培训研究所(即市蒲剧青年团)、运城市蒲剧音乐舞蹈研究所(即市文工团)组建。此次改革,将演出团体、学校教学、技能培训融为一体,形成教学、科研、演出“一条龙”,打通人才培养、艺术生产、文化创新环节,还举办了“蒲剧艺术周”活动,蒲剧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新时代如何焕发戏曲活力、传承戏曲文化、发展戏曲事业蹚出了一条新路。

  近年来,《白沟河》《窦娥冤》《西厢记》《枣儿谣》《打金枝》等蒲剧传统经典剧目被山西省蒲剧艺术院传承和复排。同时,该院还精心创作了《更上一层楼》《忠义千秋》等新编历史剧,还打造了《中条山上党旗红》等红色现代戏……这些剧目热演城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去年4月,由该团全新创排的《忠义千秋》在我市首演。这部《忠义千秋》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重点打造的精品剧目之一,是蒲剧史上首部以史料为依据将关羽波澜壮阔的一生艺术演绎的史诗壮剧。

  全剧以歌颂关公忠义精神为主题,分为7场,通过解梁除霸、桃园结义、画竹明志、华容释曹、水淹七军等广为流传的故事,以40年的时间跨度,全方位展示了关公忠义仁勇、胸怀天下的一生。全剧通过挖掘关公忠义文化的时代价值,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爱国以忠、诚信以义、友善以仁、敬业以勇,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关公忠义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该剧在表现手法上,把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与歌舞剧、音乐剧等表现手法相融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是近年来蒲剧舞台上少有的一部大戏好戏。该剧音乐在传承传统蒲剧音乐的基础上勇于借鉴、大胆创新,既具蒲剧特色,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讲好运城故事,传播好运城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运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自身的坐标,向世界展示运城人的“精神面孔”。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彼此增益。

  尤其是2022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文化、文艺的力量,按照分级负责、逐步推进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创建100个文艺兴村示范点,力争“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文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上取得显著成效,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整体提升,乡村民间文艺得到传承发展,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人民群众在欣赏文艺作品、参与文艺活动中进一步高尚、高雅、高兴起来。

  我市以文艺兴村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示范引领、整体推进,通过选树一批类型多样的文艺兴村示范点,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2019年春节,在临猗县北辛乡王申村,一场由农民办、农民写、农民评的书画展伴随着新年的祝福而来——王申村第一届“翰墨迎春美丽王申”书画展隆重举办。

  书画展的举办地点选取得也颇有些讲究,选在了村里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李宅四合院。

  这样的农民书画展一办就是四届,2020年金秋时节,第二届“诚信王申”和第三届“友善王申”书画展同时举办。书画展以诚信友善等为主要内容,融合绘画、书法、剪纸等多种形式的书画作品,再次为全体村民奉上了一桌文化大餐。

  书画展的举办发起人是王申村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李峰。在一次回老家办事时,李峰看到村里能写得一手好字的村民不在少数,对书法有学习热情的村民则更多。这让李峰萌生了在村里成立书法协会的想法。

  2015年,李峰牵头成立了王申村书法家协会,第一批就有20多名村民加入,在这里,热爱书法的村民们一下子就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书法家协会让大家感觉有了新的家园,在这里学书法、悟书道,书法水平都有所提高。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如今,书法已经成为整个王申村的一种情结、一种标签、一种习惯。在王申村,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书写练字成为一种习惯,谈书论画成了自然。一个村庄的文化自信,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在一张张书法作品中得到彰显。

  文艺是感悟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也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幸福生活、展示村民精神状态的重要载体。

  “下了刘古庄坡,寺底秀才比驴多。”这样一句民间俗语,不仅道出了闻喜县侯村镇寺底村多年传承的习文传统,更是生动传递了寺底村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

  寺底村是远近闻名的楹联村,名气大到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孟繁锦都曾亲笔书写“联红西柳,誉满河东”8个大字赠予寺底村。

  走进这个号称“人人能写对”的寺底村,村门上刻着仿木制楹联,电杆上方两侧有装饰楹联,往里走还有楹联长廊、楹联画屏……戴着“全国楹联文化村”的桂冠,这个乡村正在以楹联为弦,奏响新时代和谐发展的大乐章。

  “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生龙生凤;好女好男好婚好仙配呈喜呈祥”。在村委会大院活动室门前的水泥地板上,用粉笔写就的一副楹联清晰可见。这副对联是根据一名村民自身的具体情况,由村里的楹联高手为他量身定做的一副个性化对联,不仅应景,还充满着喜庆、欢乐的感彩,让人不禁拍手称赞。

  在村委会大院活动室门前的另一边,一堆人围着在“打擂台”。只见水泥地上用白粉笔写着“今日擂台”,下面写着当天的上联“钢铁长城牢固筑”。边上围着一群大人和儿童在争相对对子,不一会儿就有人在下面写上了自己对出的下联“和谐社会如蜜甜”。旁边有人称好,有人还在继续思考自己的对子。

  村里的老师傅说,“对楹联”讲究的是“对仗”,也就是说上下联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对楹联既考验参与者的文字功底,也考验参与者的灵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才思敏捷、反应迅速。

  寺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吉平娟说,每天早上这里可热闹了,大家锻炼完身体,就不约而同地来到这个地方,开始举行楹联擂台赛,有人出上联,有人对下联,成了寺底村每天的一个比斗才智的习惯。

  据介绍,全村共有1400余人,写楹联的人从2000年的四五人到现在的100多人,寺底村能写会对的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村共有楹联学会会员113人,其中,国家级会员22人,村党支部党员43人均为会员。

  吉平娟担任该村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全村号召党员带头以楹联形式亮身份、亮承诺、亮家风,引领家家户户写楹联、贴楹联、用楹联。“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这副对联就是吉平娟用寺底村人最熟悉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全村人民最庄严的承诺。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该村楹联协会的百名会员按年份撰写楹联100副,把楹联写在党旗上,彰显了寺底村的文化基因和红色传统。

  与此同时,村“两委”审时度势,充分挖掘该村深厚的楹联文化底蕴,不断推进楹联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社会优势。

  寺底村注重楹联文化的产业化及市场化,该村不断深挖楹联文化产业底蕴,开拓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将编写对联、装裱对联等流程产业化,实现多渠道销售。村内还注重楹联产业主体培育,参与打造了民间艺人操作室、楹联活动室、书画展览室、民间手工艺品展厅、公社超市等经营主体,真正让楹联从文化浸润,走向更宽阔的领域,楹联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寺底村的支柱产业,“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同时,寺底村坚持为红白事事主家送楹联,以嵌名联、写生平等形式改陋俗、树正气、促村风,累计送联12000余副,被群众誉为“喜事一片红,丧事一片白”,杜绝了攀比之风。该村还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和楹联书法义务培训等志愿服务。

  “楹联村里楹联陪嫁,孝道家庭孝道随人”,浓浓的笔墨幽香为村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丰厚道德滋养,展现了全新的时代精神面貌。

  走进新时代,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运城城市文化品牌,已经站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前列。

  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大考需要久久为功,运城文化事业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书写新征程上“走出去”的新伟业。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电话电话
爱游戏体育app官方登录地图
爱游戏客户端官网分享
爱游戏全站下载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