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收支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所以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山海经》记载的两位守门之神——神荼、郁垒,后来成为我国民间新年挂桃符、贴门神的原型,而本期讲座的主角——春联,相传也发源于此。时至今日,贴春联仍然是神州大地上流布规模最广、深受公民喜欢的年节风俗之一,不管城市和乡村,每到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以示辞旧迎新、祈福纳吉,将节日装点得愈加喜庆吉利。
作为楹联宗族的一员,春联仍是一种特其他文学艺术方式,它考究内容上的喜庆吉利、方式上的简练整齐、格律上的平仄相谐,彰明显我国古典文明的见识,饱含着中华儿女对新生活的酷爱和祈盼之情。那么春联是怎么样开展构成的,它与“桃符”“春帖”有何差异?咱们该怎么赏识春联?对春联、写春联应留意些什么格律常识呢?这样一些问题将在本期讲座中为咱们回答,欢迎收看国图讲坛“新年——咱们的节日”文明六讲之四:“神州贺新岁 万户贴春联——春联里的元春佳节”。
本场讲座,蒋有泉教师将为咱们整理“贴春联”这项风俗的前史来源和演化进程,介绍春联在内容和方式上的特色,环绕经典联句介绍春联在格律上的特色,赏析春联中的文辞艺术之美。
“桃符”演化为“春联”经过了一段绵长的前史时期。北宋王安石曾在一首绝句《元日》中写道:“千户万门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少人将“新桃换旧符”理解为新春联换下旧春联,这是一种误解。“桃符”仍然能够追溯至神荼郁垒二神驱鬼的民间传说,而桃木在古代文明中本就具有驱邪避凶的功用,如《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东汉时期,新年已构成较为固定的“挂桃符”风俗。人们在桃木上绘画或题字所制造的桃符,就是春联的前期雏形,不过桃符何时演化为如今意义上的春联,还有待考证。但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皇帝孟昶(919年-965年)亲笔题写的“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乃是现在有文字记载的榜首副春联。
春帖,则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相传人们在立春日,将写有“宜春”二字的彩绸布贴在门上。至宋代,人们不只贴春帖,还盛行编撰春帖词,如今还在运用的斗方、春条、横批等也属春帖的类型。春帖和桃符相同,仍然是春联的前身。跟着前史的开展,当春帖上的文字演化为对偶句,春联在方式和内容上才真实诞生。
春联方式共同、意涵丰厚,是新年文明的重要标识,显示了中华儿女的文明自傲、骄傲和民族精神。
归纳起来,春联主要有四大特色,分别是:杰出春与喜、字数较少、毛笔书写、四字横批。“春与喜”是指春联所书写的内容、词语具有春的气味、春的情形,一起具有欢乐吉利的喜庆气氛。“字数较少”是指春联在方式上一般为四言至十一言(也有长联和专长联,用于特别之处,如城门春联)。“毛笔书写”和“四字横批”是指一般是用毛笔将春联书写在红纸上,不装裱直贴,并配有四个字的横批。
春联是专为辞旧迎新而编撰的对联,何为对联?蒋教师用我国楹联学会给出的界说解释为:对联是两行对仗且意联的文字所组成的独立文体。因此,春联在格律上要留意以下四点:对仗、两行、意联、独立文体。其间对仗最为要害,对仗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词语对偶”,二是“腔调敌对”。达到了“词语对偶”和“腔调敌对”,就达到了对仗的要求。
词语对偶是指:上下联的字、句数持平。相对应的字,词性相品。相对应的词组,结构相应。上下联句读节奏对拍。
腔调敌对是指:联中相邻音节点上的字,腔调相替(即平仄相反)。上下联之间,相对应的音节点的字,腔调敌对。上联尾字有必要是仄声,下联尾字有必要是平声,这是咱们区别上下联的要害。
所谓意联,是指上下联的句意是相联的,是为同一个主题服务的。所谓独立文体,是指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学款式,不依附于其他任何文学品种。
最终,咱们用蒋教师送给国图讲坛读者朋友们的一副春联完毕本期论题,祝福咱们新春大吉、万事顺意!
“新年——咱们的节日”文明六讲之五:团圆与合欢——新年的传统内核与今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