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今年春节期间,大众网·海报新闻将连续第11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全体编辑记者将继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对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进一步锤炼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在春节期间、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记录时代变化,集中反映山东干群一鼓作气、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和实际行动,充分体现欣欣向荣、欢度春节的美好景象。每年春节前夕,高密龙升堂书画院院长单龙就会开车到十几公里外的夏庄镇买些写春联和“福”字用的红纸,写好后再送给身边的亲属和朋友。单龙说,夏庄镇产的红纸,一年四季不褪色,用来写春联最合适。历史上,高密人才辈出。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们的故乡都在这个面积不足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尤其是莫言笔下的“东北乡”,就在离夏庄镇驻地不远的地方。夏庄镇的红纸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因为生产地红纸颜色鲜亮,长时间不掉色,很多人就到这边购买红纸用来手写或印制对联。后来,当地人也盯上了红纸的上游产业——印制春联。如今,夏庄镇已经成了全国闻名的春联生产基地,并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春联创作中心”。高密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然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如果用红纸吨位计算的线%。彼时,夏庄镇的春联产业还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一台机器,一个小作坊,就可以批量生产出精美的对联。不过,如今夏庄镇做春联的家庭作坊已经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工厂。据统计,现在夏庄镇有大大小小的春联生产工厂二十多家。而王刚接替父亲作坊创办的上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慢慢的变成了夏庄镇最大的春联生产厂商,年用红纸约2000吨,占全镇的三分之一。如今,王刚的父亲依然亲自在自家的春联生产线上抓生产。而在离王刚公司不远处的夏庄镇朱家村,和春联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爷爷王宗财虽然赋闲在家,但心里还惦记着孙子的春联生意。“从我爷爷那辈开始,再到王刚,家里五代人一直在和春联打交道。”王宗财笑着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来没敢想有一天,春联也能像做成批量化生产。和王宗财那时单纯红纸黑字的春联不同,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王刚公司的产品展厅里看到,春联已经变为凹版印刷、烫金、压痕、植绒、撒粉等多类产品,书体色彩也愈来愈精美多样。在王刚公司的生产车间,这里一年到头,机器轰鸣。“订单虽然是到年底才发,但我们每天得加班加点生产才能满足全年订单需求。”王刚说,元旦前,面向各地市场订单已经全部发完,现在主要是给银行、企业等做定制春联。“一般一台机器每天能制作出8000套,相比人工的线倍效率。”王刚还以机器上正在生产的“福”字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举例,机器每分钟可印制120米的红纸,也就是说,一卷15000米的红纸,两小时就能用完,一卷红纸有可能可以生产3万个福字,每天12个小时就是18万个“福”字。以往,夏庄镇的春联主要售往了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义乌、临沂、石家庄这样的一级批发商业市场。不过,借助互联网,夏庄镇的春联开始走向全国。市场嗅觉敏锐的王刚也迅速组建起了自己的电商团队。“我们刚开始做电商,现在日均在10000单左右,电商市场占有率已经占到公司生产总额的十分之一。”王刚说,除了传统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市场,电商渠道又开拓了广东、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宁夏、甘肃等地的新市场。不同于王刚生产的传统春联,在距离高密300公里外的济南,世纪开元新零售BU-高新体验店里的产品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造型更卡通的年画、蓝色和黄色的“红包”……世纪开元设计出的产品彻底颠覆了大家对传统的对联和“福”字认识。2016年,支付宝启动“集五福”活动。全民集五福的同时,也让春节贴春联、贴“福”字这种带有美好寓意的传统风俗变得更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及沟通方式。世纪开元新零售BU-高新体验店副总监董银芝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集五福”活动以来,联、“福”字的顾客群体越来越年轻,所以他们追求的产品也更加个性化,比如之前比较火的“国潮”系列,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为了符合年轻人口味。“集五福”也让电子商务平台春联和“福”字的检索和销售量暴涨。来自淘宝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仅过去1年,春联和“福”字销售量就分别上涨180%、105%。远离大城市的王刚似乎也关注到了花钱的那群人的这种变化。“现在城市流行‘DIY’,需求也更加多元,我们正在筹划推出红纸、毛笔、墨水组成的大礼包,同时也和一些书画家合作,为客户定制专门的手写对联。”